“我和我的祖國,一刻也不能分割……”走進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(qū),筆者被美妙的歌聲所吸引,循聲到社區(qū)長廊里,十幾名居民正聚在一起排練合唱節(jié)目。
“歌舞團叫‘共享藍天藝術團’,和我們的社區(qū)名一樣?!薄拔覀冞@個歌舞團由多民族成員組成,只要喜歡唱歌跳舞,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。大家一起共同歌唱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好聲音?!闭f起歌舞團,每名成員都透著一股自豪勁兒。
在共享社區(qū)里,有的居民在跳舞、有的在練習書法……看到眼前的景象,筆者不禁感嘆共享社區(qū)的居民生活好愜意。
共享社區(qū)轄區(qū)總人口4175人,其中回族、滿族、藏族等少數(shù)民族人口379人。近年來,共享社區(qū)緊緊圍繞多民族聚居、多元文化共融實際,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,扎實做好城市社區(qū)民族工作,形成了多民族和睦生活的嵌入式社區(qū)。
“干媽,我想吃您做的餃子?!?/span>
“干媽,我抽空就去看您?!?/span>
一大早,居民王菊茹的手機一直響不停,在“民族情,一家親”微信群里,王菊茹的維吾爾族“孩子”夏依達、蒙古族“孩子”巴特爾表達著對王菊茹的思念。
這個匯集多民族孩子的微信群,是10年前王菊茹親手搭建的“親情紐帶”。2015年,共享社區(qū)與北方民族大學聯(lián)合探索開展了民族團結創(chuàng)新工作“結親互助”活動,王菊茹第一時間報名,先后認識了蒙古族學生巴特爾、維吾爾族學生夏依達、畬族學生鐘晨曦和藏族學生央金等9名孩子,讓他們在寧夏也有了一個家。
來自西藏的央金是王菊茹結親互助的第9個孩子,是一個比較文靜的姑娘?!拔覄倎淼臅r候有點害怕。但干媽對我像對待親女兒一樣,讓我敞開了心扉?!毖虢鹫f,她的父母知道她在寧夏有一個對她很好的“干媽”,都很開心。
10年來,這位漢族“媽媽”用一碗碗家鄉(xiāng)美食、一次次暖心陪伴,讓遠離家鄉(xiāng)的各族孩子感受到“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”的溫暖。
王菊茹“結親互助”的故事在社區(qū)不是個例。72歲的趙淑珍與藏族姑娘格桑措姆結緣10年,格桑措姆求學時,趙淑珍常寄去寧夏枸杞;畢業(yè)后,格桑措姆從西藏寄來親手編織的牦牛毛圍巾……
在共享社區(qū),民族團結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各族群眾內(nèi)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具體行動。10年來,轄區(qū)19個家庭與28名各族學生結成“親人”,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共同唱響“平等、團結、互助、和諧”的時代音符。
此外,共享社區(qū)打造“同心同德、同心同樂、同心同助、同心同安、同心同富”黨建品牌,通過書香社區(qū)建設、最美民族團結家庭評選等活動,形成良好風氣,獲得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(qū)”等榮譽稱號。
共享社區(qū)黨委書記劉麗娟表示,將持續(xù)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走深走實,積極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,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(fā)芽、開花結果。
掃一掃 手機瀏覽